简单吹口气,就能预测免疫治疗效果荷兰
还记得《西游记》里乌鸡国的故事吗?唐僧让悟空给服下金丹的乌鸡国王度气,却不让八戒度气,因为悟空“吃桃果为生,是一口清气”,而八戒“伤生作孽吃人,是一口浊气”。
奇点糕瞎掰的猜测是,饮食模式不同,导致了俩徒弟肠道微生物的区别,才有清气浊气之分。只是这年头,也没法找一个八戒吃法的人来验证了。故事虽老,道理却常用常新,因为人体太神奇了,呼出几口气,也会有很大的信息量。
不信?癌症治疗的最前沿,也许就能用上这口气。近期,荷兰科学家使用智能“电子鼻”,对肺癌患者呼出的气体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免疫治疗的患者能否达到客观缓解,预测的准确率,高达85%!
分析成果的论文,发表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的著名期刊《肿瘤学年鉴》(AnnalsofOncology)上[1]。这种“呼气预测”,不仅可以提前预测客观缓解率,还能使至少24%的肺癌患者,提前回避无效的免疫治疗,避免贻误病情。
这设备很人畜无害,很人畜无害……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
为了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科学家们简直是绞尽了脑汁。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MB)这些招不够,就搞什么T细胞亚群测定[2]、免疫微环境基因型[3]、单细胞测序[4]甚至是机器学习[5]……
没办法,临床需求催得紧呐。虽说成功不断,但免疫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在目前已获批的适应症患者群体中,只有30%左右[6]。就算把病情稳定的患者算上,整体获益比例也不够让人满意,许多患者实际上是接受了无效的治疗。
除了治疗有没有效之外,治疗副作用、费用高昂、病情超进展风险之类的因素,都让预测疗效显得格外重要。那这次“呼气预测”的新招,是怎么被想到的呢?
其实在科学家眼里,每个人呼出的气体,也像指纹一样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氮气、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当然人人都有,但其它成分的组成和比例,却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体的代谢情况,比如挥发性有机物(VOC)、甲烷、氨气等等[7]。
呼气不像指纹,还是会有动态变化的
(图片来源:KAIST)
代谢和疾病,永远息息相关。研究显示,在呼吸系统疾病当中,VOC等气体成分的变化,可以作为疾病筛查、预后评价的有效指标[8]。而跟抽血检查比起来,呼气检查既无创又快速,查酒驾那速度不一定做得到,但也不会慢太多吧?
基于这个思路,荷兰科学家设计了“电子鼻”(eNose),它是在传统肺功能检测仪器的基础上,利用7个特殊传感器,实时分析疾病患者和正常人呼出气体成分特征的不同。经过数据处理和校对,这些特征会转化为最终的分析模式[9]。
在分析COPD、哮喘等疾病时,检测流程只需要2分钟的电子鼻,都取得了成功。用到免疫治疗上,之前的套路并不变,只要从患者身上得到数据,再总结出模式就可以尝试了。但说归说,电子鼻的分析到底有多准呢?
eNose设备一共有7个不同的传感器,在分析患者呼出气体的同时,也会和周围正常空气进行对比
(图片来源:AnnalsofOncology)
试试就知道了。研究团队首先招募了92名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让他们接受电子鼻呼气分析,也就是“训练队列”。总结出的分析模式,再在51名患者的“验证队列”当中进行确认。
虽然招募的真实世界患者情况复杂,但电子鼻没让人失望。在患者能否实现客观缓解的预测上,电子鼻分析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85,也就是85%的准确率!而如果使用PD-L1表达水平预测,那么AUC只有0.66,差距接近20%了。
而在提前区分免疫治疗无效的患者上,电子鼻也更准,它预测免疫治疗无效可能性72%的患者有12名,这12名患者就都没能实现缓解。如果用PD-L1阴性作为筛查标准,虽然同样能找出这12名患者,却会漏掉3名实现客观缓解的患者。
也就是说,电子鼻预测可能无效的患者,最终治疗无效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检测的敏感性比PD-L1更好。而这些并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在整个队列中占到近四分之一(24%),提前把他们挑出来,换用其他方案治疗,肯定是利大于弊。
这85%的准确率,已经比现有的很多方法厉害了,但研究团队却觉得,这研究才是“冰山一角”,只是向精准免疫治疗迈出的第一步,毕竟研究
- 上一篇文章: 口臭还便秘,饭后吞个它,异味没了,肠道通
- 下一篇文章: 科普从舌苔看我们的脾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