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自发自还”需要刚性束缚
随着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工作的推动,财政部日前分别就2014年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信息表露工作、信誉评级工作发布指导意见。不言而喻,地方债的信息表露与信誉评级水平如何,直接并深入影响“自发自还”试点的情况。自地方债“自发自还”破局,其意义已被媒体反复解读。从舆论准备到进入实质运作四川白癜风医院阶段,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整体来说推动稳妥。尽管如此,地方债“自发自还”进程中的风险控制问题,仍需高度重视。2009年以来,地方债的发行经历了“财政部代发—财政部代发及4省市试点自行发债并行—自行发债试点部分扩大—自发自还”4种模式。到了“自发自还”阶段,地方发债主要基于地方政府的信誉,而不是继续通过财政部代偿。当前背景下,冀望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迅速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管控好风险问题,并通过一些制度创新,来保证债券的顺利发行,保护投资人的利益。此前财政部所发的相干文件,在地方债的发行范围、期限结构、利率水平等方面均有规定。言及额度管理,其实也意味着地方债的“自发自还”并不是在完全意义上。“自发”的范围遭到限制,不是想发多少就发多少,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避免举债过度。对期限结构给出要求,实质上是希望地方债的发行终究符合发债目的。框出利率水平,则是为了避免不同试点之间的恶性竞争。这些举措,表明了中央在推动地方债“自发自还”一事上的谨慎态度。不过,唯一上述束缚并不够。地方债“自发自还”,其实是地方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到债券市场中。地方政府债要赢得市场的信任,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恪守市场游戏规则。作为发债主体,信誉评级和信息表露两方面的建设,都至关重要。围绕信誉评级建设,关键在于信誉评级机构的选用须符合市场原则,信誉评级机构的工作不能被外力所扭曲。虽然地方政府的特殊地位,其能否真正做到以同等的市场主体参与,而不是干预扭曲信誉评级,关乎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的成败。这就需要加强法治建设,让地方政府的行动能够遭到法律束缚。同时,试点地区财政部门应及时向市场表露应当表露的信息,尤其是重大事项。如地方债本息未定期支付,重大的债务赎回或债务豁免,和其他影响地方债还本付息的重大事件,均是不能绕过的、必须发布的信息。强调信息表露建设会一举两得,既可做好地方债务的风控,也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的信息公然。当前条件下谈及地方债“自发自还初期白癜风医治方法”试点的推动,某些制度建设也不可或缺。其一,推动相干法律制度的完善;其二,构建债券保险等制度;其3,建立风险预警体系。这些制度建设将与当前的各种规定一起,作用于地方债“自发自还”的试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动还不够法制化、透明化,是一个现实。在此背景下,包括预算法的修改和公债法律制度的建立等,都应当加快速度。没有法律的护航,地方债“自发自还”就会始终缺少刚性的束缚气力。有学者建议,需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做法,立法规定地方债务上限,明确违背财政法律的官员的。此类法律,会产生较强的刚性束缚功效。一些学者近来呼吁建立债券保险制度,这是有道理的。推动债券保险制度建设,有利于债券的顺利发行,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债券保险制度在国外市政债市场建设中,已有成熟经验,应当鉴戒运用。另外,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风险预警制度,也会对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有束缚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san.com/kczz/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