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入门必学,纯干货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缘缘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没有专业医学背景和相关知识储备的家长,从小儿推拿基本技巧、手法、准备事项和注意事项、宝宝常用穴位详解、宝宝常见问题的中医辨证到宝宝最常见的27种疾病的推拿手法,深入浅出地教给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和全部的爱为宝宝缓解病痛。本书还配有宝宝穴位和按摩手法的彩图,让家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真正把小儿推拿这种绿色疗法运用起来,让宝宝更加健康。
作者简介
缘缘老师,自然养育倡导者、小儿推拿疗法推广者、小儿推拿畅销书作者,毕业于加拿大安省中医学院,年起,在北京中医药大医院进修,师从针灸科著名专家董建老师,深入学习中医针灸与推拿。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开设自己的诊所。
年,向翁超明老师学习深造中医,并被聘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及名中医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同年,她开设了关于小儿推拿治疗宝宝疾病的讲座,得到妈妈们的热烈反响与认可。至今,她已上海、北京、济南、南京、杭州、苏州、郑州、成都、呼和浩特、厦门、深圳等多个城市开设讲座多期,学员数千名。
为了让更多没有中医基础的妈妈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的掌握和运用小儿推拿的方法,缘缘老师把自己多年的心血集结成书,希望更多的妈妈受益。
第一部分
小儿推拿基本技巧
1帮孩子取穴的几项技巧给宝宝推拿的力度和技巧与给成人推拿有很大的差异。小儿穴位有很多在“线”和“面”上,所以这些穴位常常需要用速度快且力度轻柔的手法。然而我发现妈妈们往往怕推轻了效果不好,所以她们用了很重的力度,实际上,这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做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孩子可能会特别排斥妈妈的重力度,而且妈妈们自己按摩得也很辛苦。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穴位都要用那么轻柔快速的手法,例如对于一些以“点”来取穴的穴位,要求的力度就要深透很多,也特别讲究用力的方向,用力方向和深度不到位给宝宝推拿的力度和技巧与给成人推拿有很大的差异。小儿穴位有很多在“线”和“面”上,所以这些穴位常常需要用速度快且力度轻柔的手法。然而我发现妈妈们往往怕推轻了效果不好,所以她们用了很重的力度,实际上,这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做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孩子可能会特别排斥妈妈的重力度,而且妈妈们自己按摩得也很辛苦。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穴位都要用那么轻柔快速的手法,例如对于一些以“点”来取穴的穴位,要求的力度就要深透很多,也特别讲究用力的方向,用力方向和深度不到位也往往没有效果。
所以,妈妈们在使用推拿手法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你所推拿的穴位对于手法的速度、力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首先,如何提高取穴的准确度?
关于准确度,中医取穴常常都是找一些体表标志作为取穴测量的基础点,这样穴位找起来又快又准。比如腿部取穴时,我们会找内外侧“膝眼”和内外侧“踝骨高点”作为标志点,腿部大部分穴位的位置都跟这几个体表标志相关。这些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地标性建筑一样,不认识路的时候,往往需要找这些地标性建筑,先确定大方向,然后才知道我们是否到了指定的位置附近。取穴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了这些基本的概念,我们就会比较轻松、容易地找到穴位了。后面我们介绍穴位时会给大家详细介绍这些技巧。
其次,取穴的常用方法是什么呢?
一般情况下,“手指同身寸取穴”是最常用、最方便的取穴方法。即手指比量法。但是宝宝的1寸和成人的1寸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采用同比例缩小的量法。具体方法如下:
1寸:以被推拿者拇指的指关节宽度为1寸。
2寸:以被推拿者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靠近指尖部分的宽度为2寸。
3寸:以被推拿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靠近指根部分的宽度为3寸。也往往没有效果。
所以,妈妈们在使用推拿手法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你所推拿的穴位对于手法的速度、力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2给孩子推拿的注意事项父母在给宝宝推拿前,如果能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我相信宝宝们会更加乐于配合,效果也会更好。很多妈妈在给孩子做推拿时发现孩子并不能如其所愿地配合。有位妈妈就跟我说过,她给孩子推拿不了几分钟,孩子就跑开了,无论如何都不再配合,搞得她有心无力。小儿推拿效果很好,但孩子不配合怎么办?说实话,宝宝其实是很会享受的,如果妈妈手法好、技巧好,没有哪个宝宝不喜欢的。另外,我们也常常可以一边讲故事一边给宝宝按摩,或者陪孩子一起看个动画片,顺便按摩,孩子转移注意力后,更容易接受。
(1)安心的氛围。按摩时让孩子感觉到处于安心和安全的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家中,还是旅行的途中,妈妈的按摩往往是最好的安慰。尤其在宝宝生病的时候,有些妈妈怕自己按不好,医院找医生给孩子推拿。医院这个环境本身就比较抗拒和敏感,加上他本来身体就不舒服,就容易交叉感染从而使疾病加重。一旦孩子大哭大闹,就很难配合按摩,效果肯定也会大打折扣。
(2)按摩时不宜过饱或者饥饿。这两个方面,需要分情况而定。比如,在医院里宝宝刚刚吃饱饭可能会因为不配合、哭闹而导致呕吐,这是医生不乐意见到的情况。但其实在家里,如果宝宝入睡时喝了一瓶奶,妈妈们轻轻地给宝宝按摩是没问题的。
另外,孩子清晨起床时是可以按摩的。尤其当有些宝宝赖床不起时,按摩往往就是最好的唤醒方式。我经常选择早晨起床时边给女儿按摩边陪她玩耍,她都会很开心,穿衣服吃饭、都非常爽快。
但如果在饥饿的情况下给宝宝按摩,尤其小月龄的宝宝,他们不会说话,可能会因为肚子饿而哭闹、不配合。所以,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宝宝按摩,而是填饱他的肚子。
(3)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如果是日常的保健按摩,10~20分钟就足够了。这些时间再分配到早上和晚上就会更加轻松。我们给宝宝按摩是持久战,所以,妈妈们不要一蹴而就。当宝宝生病的时候,按摩时间延长和加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
(4)不要强迫宝宝。按摩是爱的传递,尽量不要强迫宝宝,让他排斥按摩。尤其是宝宝生病后,他们的情绪状态不好,可能会不配合按摩。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妈妈轻轻一碰都可能让他们不舒服。因此,宝宝不配合的情况很常见,妈妈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千万别放弃。宝宝不配合时,妈妈就需要改变方法,可以把按摩当成和宝宝互动的小游戏,也可以等宝宝熟睡后再进行。如果遇到比较着急的情况,偶尔的强迫按摩也是可以的,只是按摩时一定要跟宝宝说明这样做的原因,相信宝宝会体会到妈妈的爱。
3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小儿推拿的手法种类较多,有不少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相似,而有的手法虽然在名称上和成人推拿一样,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完全不同。小孩子脏腑娇嫩,肌肤柔弱,耐受力差,只需要很轻柔的按摩就能达到不错的效果。通常来说,小儿推拿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下面这些手法:
(1)推法
推法有直推、旋推和分推三种,推法是在“线”或者“面”上的操作手法。直推是用拇指指面或指侧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有时候也可能用食指和中指的指面作直线推动。旋推是用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分推是用两只手拇指的指面或指侧面,从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推法在成人按摩中也经常用到,但和小儿推拿的力道完全不同。给小儿推拿时,推的力道一定要轻,就像被微风吹起的柳枝,轻轻抚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摸水面的感觉,但是速度要快。直推和旋推差不多每分钟~下,分推每分钟约20~50下。推的时候要注意:速度快但不能轻浮,力道轻但要落到实处。
(2)揉法
揉法是针对穴位“点”上的操作手法,是在穴位点上揉动,手指与接触的穴位不分离,揉动时震动周围的肌肉组织。操作时不特别强调方向。揉法的力道比推法稍微重一些,就像在水中搅动一样。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三种。指揉法是用手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做揉动,掌揉法是用手掌着力于穴位做揉动,鱼际揉法则是用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揉动。揉的时候速度也要快,频率约为每分钟下。
(3)按法
按法和揉法一样,也是针对“点”的操作。它是用拇指或手掌的掌根按在穴位上,再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的方法。按法中按的时候手劲要比揉法更重,“以手代针,深取之”,往往取穴时要下按到穴位最深处,然后发力。按法和揉法时常并用,称为按揉法,这样按摩的效果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4)摩法
摩法是用手掌面或食指、中指的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揉法按法摩法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的摩擦。孩子肠胃不好,摩腹时最常用到这种手法。摩法要求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最少也要3~5分钟。
(5)掐法
掐法是指用拇指指甲既快又重地掐在穴位上。在临床上这种方法常常用于急救。我们常常听到的“掐人中”就是这种方法。如果小孩高热或惊厥,就要掐揉人中和掐老龙穴,用指甲盖掐,指腹同时揉,就能迅速见效。
(6)捏法
捏法分二指捏和三指捏两种。二指捏是用食指指侧横抵在皮肤上,大拇指放在旁边的皮肤处,两个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三指捏的捏法与二指捏一样,只是多一个中指同时用力。小儿推拿中最常用到的捏法就是捏脊。
(7)运法
运法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端按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运法是所有手法中力道最轻的,比推法还要轻柔,运法的速度比推法要慢一点,像是运内八卦,手掌面有酥痒感时效果最好。
(8)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紧捏、提揉一定的掐法捏法运法拿法部位。拿时动作要缓慢,有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力道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交替进行。拿法对于穴位的精准度要求不是那么高,往往很深的穴位我们才会用这个手法。
(9)擦法
擦法是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紧贴皮肤,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直线往返摩擦,使皮肤产生一定的热量。擦时动作要连续不断,压力要均匀而适中。频率约为每分钟次。擦法是个力气活,擦“脊背工字型”是非常推荐的预防感冒的手法之一。
(10)吮痧法
妈妈用口在孩子穴位表面连续不停地吸吮20秒,称吮痧法。这类似民间的刮痧和拔罐,只是妈妈用嘴巴替代冰冷的工具,对宝宝而言更像是妈妈的亲吻,虽温和却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吮痧是最快速的帮助宝宝排病气的方法之一,不过这种方法也是有代价的。体质敏感的妈妈,吮痧后会觉得嗓子痛。我的建议是,把吮痧时产生的口水吐掉,如果不慎吞进腹中,记得多喝热水排毒。如果妈妈有口腔溃疡或口腔有伤口,最好换其他人操作。曾经有一个妈妈在口腔溃疡时给宝宝吮痧,等吮完,妈妈的嘴唇肿得像香肠一样,好几天才消。
4小儿推拿的准备事项小儿推拿要求手法均匀、力度柔和、平稳深透,按摩的时候对于按摩者和环境有些特别要求。
(1)要使用按摩油或按摩介质。按摩的介质非常必要,使用介质后,按摩起来会顺滑得多,宝宝也会更舒服,更愿意配合。家里最常用的婴儿润肤油或者润肤露、爽身粉、清水等都可以拿来做按摩介质。按摩介质不需要特意购买,就用家里最常用的不会引起宝宝过敏反应的介质就好。有一个妈妈特别讲究,她还特意请朋友推荐好的按摩油品牌,但买回来一用,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己的宝宝。
(2)妈妈要修剪指甲。为了避免伤到宝宝,妈妈需要把指甲修剪得短并圆润一些。我记得有一个学生说给宝宝捏脊3周了,宝宝说后背还痛,这种情况非常少见。通常孩子基本经络都很通畅,当生病时会明显疼痛,但通常按摩好,一周就会改善。后来第4周来上课时她才跟我讲,原来她以前指甲一直没有修剪到位。所以,每次都是指甲掐到宝宝的肉了。给宝宝按摩时,可以先在大人身上试试力度,以免弄疼宝宝。
(3)室温要合适。冬天没有供暖的南方特别寒冷,妈妈一定要注意温度的控制。给宝宝按摩时要打开取暖设备,按摩时室温最好控制在20℃左右,不要为了按摩让孩子着凉。而且,按摩时不需要给宝宝脱光衣服。夏天,温度过高的时候,大部分家庭都会选择开空调,很多妈妈就担心,空调房里能否按摩,或者吹风扇时能否按摩。其实,在相对恒温的室内,如果能避开风口,按摩是没问题的。
(4)大醉、大怒、大病时都不适合给宝宝按摩。我们给宝宝按摩是一种爱的传递,宝宝需要感受到你的爱。因此,这就需要妈妈有良好的身心状况。当然一般当妈妈的大醉很少,但情绪不好、身体不适的情况倒是常见,如果不舒服,还是减少给孩子按摩,先调整好身心状态。有个学生跟我说如果她情绪不好,跟先生赌气,给孩子按摩后就会发现效果很差,反之,如果心情好,对宝宝也非常耐心时,按摩效果就会特别好。
第二部分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
1头面部常用穴位(1)天门(攒竹)
位置:天门又名攒竹,是两眉头的中心点至前发际处的一条弧线,简单地说就是额头的正中线。
操作:按摩时,用两只手的大拇指或食中指轻轻地自眉心交替直线推动至前发迹线,这就是“开天门”。一般保健按摩30~50次,治病时需要增加到~次。
功效:这个穴位有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等作用,是外感四大手法之首,用于治疗感冒、头痛、流鼻涕等。日常保健时,开天门助睡眠效果非常不错,宝宝吃完奶,把眼睛闭上后,推这个穴位,宝宝会感觉特别舒服。往往推不了多久,宝宝就会安静下来或者睡着了。
(2)坎宫
位置:坎宫是眉头至眉梢并延伸至太阳穴的一条弧线。
操作:用两个大拇指的正面从印堂穴开始,沿着眉头攒竹穴,经眉中鱼腰穴,推向眉梢后太阳穴,分推50~次,称为推坎宫或分推坎宫。推的时候力道要轻柔,但也需要深透,速度不用很快。
功效:按摩这个穴位有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疼等作用。不单对于治疗外感十分有效,而且对于治疗急性结膜炎效果更好。春季是结膜炎发作的高峰期,要是发现孩子眼睛发红、发痒,就可以多给宝宝推推坎宫。如果宝宝内火大、眼屎重,就可以按摩这个穴位,搭配清肝经、清天河水、推涌泉各次,就能解决。
(3)太阳穴
位置: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延长线交叉的凹陷处。
操作:用两个大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叫推太阳。用中指指端揉,叫揉太阳。一般按摩50~次或者1~2分钟。
功效:按摩太阳穴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疼的作用。此穴阳气盛,是寒邪的克星。当孩子感冒时,揉太阳可以较好地预防和治愈感冒。如果孩子发烧,重揉太阳穴能够发汗解表。
(4)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的中点,旁开0.5寸处的鼻唇沟陷中,左右各一穴。
操作:用中指或大拇指指端按揉,称按揉迎香。除按揉法以外,我们常用的手法还有推迎香穴和擦迎香穴。推迎香穴是沿着鼻翼两侧从上往下推50~次,用于帮助清理宝宝鼻腔异物。而擦迎香穴是沿鼻翼两侧上下来回快速摩擦50~次,用于改善宝宝鼻塞。做这两个手法记得要使用按摩油或者润肤露,否则,几十下擦下来,宝宝的皮肤容易被擦破。
功效:按摩迎香穴能治疗鼻炎、流鼻涕、流鼻血等症状。有宣肺气、通鼻窍的作用。
(5)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位于两侧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的凹陷中。
操作:用两个大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称按揉耳后高骨。通常按摩1~2分钟。
功效:按摩耳后高骨具有疏风解表、镇静安神的作用。它对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烦躁不安等疗效显著,按摩这个穴位对于治疗宝宝的鼻炎、鼻塞效果也很好。
(6)风池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颈中央凹陷旁开2寸处。
操作:用拇指和食、中指的螺纹面相对用力拿捏,称为拿揉风池或拿风池。
功效:按摩风池穴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主治头疼、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等症状。还可以治疗落枕、发汗、过敏性鼻炎。
如果成人着凉,可以把自己的手伸到脖子后面,拿揉风池穴50次就能立刻缓解感冒、着凉导致的头疼、畏寒等症状。
(7)天柱骨
位置:天柱骨即颈椎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条直线处。
操作:通常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次,称为推天柱骨。按揉耳后高骨拿风池穴
功效:按摩这个穴位有降逆止呕、祛风散寒的作用。为小月龄宝宝推天柱骨可以有效防止其吐奶。如果用于止呕,从上往下直推更适合。如果是治疗咽喉、扁桃体发炎、咳嗽等症状,用吮痧的方法效果更好。
●常用手法:黄蜂入洞
位置:黄蜂入洞是小儿按摩中最常用的一种复式操作手法。
操作:按摩时,一只手轻扶宝宝头部,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指端揉动患儿两个鼻孔下缘,用腕关节用力,不间断地揉1~5分钟。
功效:黄蜂入洞能发汗解表、宣肺通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流清鼻涕、急慢性鼻炎等症状。注意:这个手法不适合治疗黄浓鼻涕症状。
如果宝宝冬天感染风寒,一直鼻塞不通,偶尔打喷嚏,可以给宝宝戴上帽子后,再用黄蜂入洞的手法揉大约三四分钟,把手伸进帽子里,宝宝的头部已经微微出汗了,之后宝宝感冒鼻塞的症状就会大大缓解。
2上肢内侧与手掌常用穴位(1)天河水
位置: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条直线处。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由手腕到手肘直推~次,名为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用食指和中指两指蘸清水,然后沿着从腕到肘方向在皮肤上轻轻拍打。因为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小马蹄过河发出的清脆的响声,故而称为“打马过天河”。有一个技巧大家要特别注意,就是一边拍打,还要一边向同一方向吹气,因为蘸有清水,所以有清凉的感觉,可以迅速带走体内的高温。
功效:天河水就像人体的清凉之源,按摩这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所以除了发烧需要按摩此穴位外,治疗孩子内火大、上火都可以用此手法。一般推~次。清天河水清热不伤阴,所以用起来还是很安全的。发烧温度超过38.5℃时可清天河水~次。打马过天河比清天河水清热力度强,用于一切高热症。对于体温超过39℃的情况,我建议除了清天河水外,要配合打马过天河,这样清热力度就会强很多。一般打马过天河需要从腕到肘拍20~30遍。
(2)三关
位置:三关位于前臂靠大拇指那一侧,阳池至曲池成一条直线处。
操作:用大拇指或食指、中指自腕推向肘,推~次,称推三关。
功效:推三关有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它主治一切虚寒病症。推三关在治疗着凉引起的感冒时,其发汗之力有点像我们熟悉的生姜红糖水。不过生姜红糖水不适合小宝宝食用,其辛辣之味对宝宝的肠胃来说太过刺激。推三关对于治疗由于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发冷、食欲不振、积食、吐泻等疗效显著。也可用于治疗阴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状。
(3)六腑
位置:六腑位于前臂靠小拇指那一侧,肘至阴池成一条线处。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每次约推~次,称为退六腑。
功效:退六腑能清热、凉血、解毒,用于一切实热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高热症状出现时强烈推荐退六腑。退六腑可退五脏六腑之积热,清热力度比清天河水强很多。所以通常39.5℃以上的高烧,清天河水清热之力不够,还要加上退六腑与之并肩作战。一天之内如果温度不退,可以反复推3~4遍。
(4)板门
位置:板门就是手掌的大鱼际。
操作:用大拇指的指端揉板门~次,叫揉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推揉~次,称板门推向横纹,可以用于止泻。用推法自腕横纹推向大拇指根部~次,称横纹推向板门,可以用于止吐。功效揉板门就像吃健胃消食片一样,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可以治疗退六腑揉板门穴
功效:脾胃运化不足导致的积食、消化不良。能帮助宝宝解决胃动力不足的情况。
(5)内八卦
位置:内八卦是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内2/3处为半径,画一个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运~次,叫做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运~次,称为逆运内八卦。
功效:内八卦穴经过手掌所有肉肉鼓鼓的地方,上中下三焦运化。运此穴时,手掌的感觉是酥酥麻麻痒痒的。它具有行滞消食、宽胸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
运内八卦配合按板门穴,可治疗乳食内伤、腹胀,因此其健脾和胃的功效显著。治疗痰结喘咳、胀闷建议配合按揉掌小横纹。逆运内八卦可降胃气,降气平喘效果好。宝宝呕吐和哮喘时选逆运内八卦更对症。
(6)内劳宫
位置:在手掌心,自然握拳屈指时,中指碰到的位置。位于中指和食指掌骨的中间靠近中指的地方,并非位于手掌正中间。
操作:用大拇指指端往内劳宫的位置且按且按揉内劳宫运内八卦揉~次,叫按揉内劳宫。内劳宫穴位比较深,按摩此穴时力度的深透与否会影响按摩的效果。自小指根起,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运至内劳宫10~30次,叫做运内劳宫。
功效:按揉内劳宫能清热除烦,运内劳宫可清心、肾两经的虚热。可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虚热低烧、睡觉梦多、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症状。
(7)小天心
位置: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的凹陷中(“大鱼际”是手掌大拇指处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鱼际”是手掌内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在内劳宫之下,总筋之上。
操作:用大拇指指甲掐,指腹跟着揉小天心5~20次,叫掐揉小天心。以中指指尖或屈曲的指关节捣小天心50~次,叫做捣小天心。
功效:掐揉小天心具有清热、镇惊、利尿、明目、安神等作用,还有排毒的作用;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按摩该穴可主治幼儿急疹、惊风抽搐、小便不通、高热神昏、夜啼、斜视、疹痘欲出不透等症状。
(8)总筋
位置:位于掌后腕横纹中点,正对中指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总筋~次,叫做揉总筋。用拇指指甲掐总筋3~5次,叫做掐总筋。从总筋往两侧分推,叫分推手阴阳。
功效:按揉总筋能清心火,退心经热病,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掐总筋能镇惊止痉。主要治疗口内生疮、牙痛、遍身潮热、夜间啼哭、揉总筋掐揉小天心四肢抽掣、惊风等症。当出现鼻涕清黄交替、寒热往来的症状时也可分推手阴阳。
(9)四横纹(四缝)
位置:四横纹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关节的横纹处,每只手有四个穴位,俗称四缝穴。
操作:用大拇指指甲逐个掐揉四横纹10~20次,称掐揉四横纹。四指并拢,用拇指指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次,称推四横纹。对于重度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在四缝放血。但放血这种方法很痛,也不易下手,我一般不推荐妈妈使用。
功效:宝宝如果积食,舌苔白厚,掐四缝穴非常有效。掐时我会选择在四缝的位置上找出颜色深的血管来掐,力度也不需要太大,宝宝小,耐受不足。可以几个手指轮流掐,反复做10~20遍即可。掐四缝一般掐两只手的效果更好,往往一两次之后宝宝舌苔就会变淡,胃口大开,此后两三天内,宜清淡饮食,忌大鱼大肉。同时我推荐和揉板门、运内八卦等健脾胃的手法一起使用。
(10)掌小横纹
位置:位于掌面小指根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在感情线末端,小手指骨缝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3分钟,称为按揉掌小横纹。
功效:按揉掌小横纹具有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咳、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口唇破烂及腹胀等症。一般咳喘,配合运内八卦效果更加显著。
(11)脾经
位置: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顺时针方向旋推为补,称补脾经。一般需要旋推~次。
功效:旋推脾经能健脾胃、补血气。常用于缓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症。小儿脾常不足,不宜攻伐太甚,一般多用补法。
(12)肝经
位置:位于食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直推~次。
功效: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状。它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退六腑合用。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需补时则以补肾代之,称滋肾养肝法。按揉掌小横纹清肝经补脾经。
(13)心经
位置:位于中指末节的螺纹面。
操作: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一般直推~次。
功效:清心经能清热、泻心火。常用于治疗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赤短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心经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需用补法时,多以补脾经代替之,因为脾土为心火之子,脾又主生血。如果宝宝舌尖边和舌头的两边红,就说明宝宝心肝火旺,需要清心经的同时加上清肝经,大约~次。
(14)肺经
位置: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上。
操作:顺时针方向旋推为补,称补肺经。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统称推肺经。一般需推~次。
功效: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治疗肺气虚损及咳嗽气喘、虚寒怕冷等肺经虚寒症。清肺经可宣肺清热、化痰止咳。清肺经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实证。如果宝宝整个舌头发红,说明宝宝有肺热,要清肺经。如果大便干燥、咳嗽等,也需要清肺经。如果宝宝长期咳嗽、多汗,则要补肺经。
(15)肾经
位置:位于小指末节螺纹面上。补肺经清心经清肺经
操作:顺时针方向旋推为补,称补肾经。旋推~次。
功效:补肾经具有补肾益脑、温阳下元的作用。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状。临床上肾经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多以清小肠经代之。
(16)胃经
位置:位于拇指外侧面一条直线处。
操作:从拇指外侧面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胃经。直推~次。
功效:清胃经具有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的作用。宝宝吐奶、呕吐或老是打嗝的时候,可以清胃经。脾主升,胃主降,胃经用清法则气下降。临床上,胃经多用清法。如果宝宝嘴唇红、胃口好、吃得多、拉得多,且大便粗,往往预示着胃火旺。这时需要清胃经,同时按揉足三里和中脘穴。
(17)大肠经
位置:位于食指指侧,从指尖至虎口成一条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经。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为清,称清大肠经。二者统称推大肠经。推~次。
功效:补大肠经具有温中止泻的作用。清大肠经具有清利大肠、除湿热、导积滞的作用,补肾经清胃经并能清肝胆之火,调理肠道。如果宝宝大便干结,颜色深或黑,成一粒粒的形状,说明大肠有热,要清大肠经;如果大便黄而粗,则是胃热,要清胃经;如果大便稀软,则是脾虚的症状,要补脾经,补大肠经。
(18)小肠经
位置:位于小拇指侧面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条直线。
操作: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经。从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小肠经。统称推小肠经。推~次。
功效:清小肠经能清热利尿,可以用于宝宝下阴红肿和尿道感染。除了能利小便外,还可以治疗腹泻时没有小便的症状。当宝宝小便发黄、舌头溃疡时可以使用这一手法。
(19)肾顶
位置:位于小指顶端。
操作:用中、食指轻轻托着小指,用拇指揉小指顶端~次,叫做揉肾顶。
功效: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肾顶是止汗的特效穴。揉肾顶主要治疗自汗、盗汗、多汗、囟门闭合延迟等症状。
(20)神门
位置: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神门穴1~3分钟,叫做按揉神门穴。
功效:按揉神门穴可以治疗宝宝梦呓、梦中哭闹不安,效果特别神奇。孩子在睡梦中哭闹时,给宝宝按揉神门穴,会发现按揉下去有一根筋很紧,多按揉一会儿松开,同时宝宝也就停止哭闹了。如果观察到宝宝舌尖红,除了按揉神门穴外,可以配合清心经、掐揉小天心、揉总筋。
●常用手法:水底捞月
位置:这是一套小儿按摩的复合手法。自小手指指尖推至小天心,再转入内劳宫为一遍。
操作:运用水底捞月时要蘸水运,清热力度更强。技巧是一边运一边吹干,水干后再蘸水运,反复30~50遍。揉肾顶按揉神门穴水底捞月。
功效:这是一套非常寒凉的方法,能退热,用于调理一切高热神昏、热入营血、烦躁不安、便秘等实热病症。
3上肢外侧与手背常用穴位(1)二扇门
位置:位于中指指根两侧凹陷中,是发汗的特效穴。
操作:用两只大拇指指甲掐揉~次,称掐揉二扇门。掐揉时力道应重而快。
功效:掐揉二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它主治身热无汗、受寒身痛、惊风抽搐、昏厥等症状。二扇门是发汗的特效穴,揉二扇门可与拿风池、推三关合用。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症时,可与掐五指节、掐老龙(中指指甲根一分处)等合用。
(2)五指节
位置:位于手背,第一至第五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逐个掐3~5次,或掐后继以揉(可掐1次揉3次),称揉或掐揉五指节。拇指放在穴位上,食指放在掌面与穴位相对处,两指面逐个相对揉搓30~50次,称揉搓五指节。
功效:掐揉五指节具有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的作用。它主治惊风、喉中痰鸣、抽搐、夜啼、不寐、烦躁哭闹、吐涎、咳嗽痰多等症状。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神志异常时的重症急救。五指节除了大拇指外,其他四个关节反面对侧刚好掐揉二扇门掐老龙是四横纹的所在,而掐揉四横纹在治疗痰咳的时候也是常用到的手法之一。
(3)二人上马(二马穴)
位置: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关节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次。
功效:揉二马穴能利尿通淋、清神、顺气散结。主治小便赤涩、惊风、抽搐、虚喘、牙痛等症状。小孩的中耳炎、耳鼻喉问题、低烧,成人由肾虚引起的耳鸣、慢性咽炎均可按揉这个穴位。按揉二人上马具有滋阴作用,如果宝宝容易午后发热、脸潮热红,可以按揉二人上马及内劳宫。宝宝长期便秘、大便干结也可按揉这个穴位配合一些通便手法,坚持1~2周效果非常明显。捻揉五指节按揉二人上马
(4)外劳宫
位置:位于掌背与内劳宫相对处,故名外劳宫。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外劳宫~次,叫做揉外劳宫。用大拇指指尖掐外劳宫称掐外劳宫。
功效:揉外劳宫具有温阳解寒、升阳举陷作用,兼能发汗解表。孩子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肠胃不好就可以多揉外劳宫。揉外劳宫与推三关合用,还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寒性拉肚子、手脚凉、遗尿等症状。
(5)一窝风
位置:位于手背腕横纹的正中凹陷处,是止腹痛的要穴。
操作:用中指或拇指指端重揉~次,称揉一窝风。
功效:揉一窝风具有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的作用。主治风寒腹痛、肠鸣、关节痹痛、伤风感冒、无汗身痛、惊风、昏厥、抽搐等。揉一窝风可与拿肚角、摩腹合用治疗腹痛。
(6)合谷
位置:位于手背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处,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个山谷,故称合谷。
操作:用大拇指按揉1~3分钟,称按揉揉一窝风按揉合谷穴合谷。
功效:按揉合谷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尿赤、皮肤瘙痒等症状。治疗牙痛时,左侧牙痛按右手,右侧牙痛按左手,这个穴位多气多血,按摩此处可以活血化瘀,对于面瘫、脑血栓后遗症也有疗效。如果宝宝出现鼻炎、鼻窦炎、鼻出血,可经常按揉合谷穴一两分钟。如果宝宝鼻子、眼睛痒,有荨麻疹等过敏性症状可掐合谷、拿百虫。
(7)少商
位置: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大拇手指盖外侧那个角。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少商穴5~10遍,为掐少商穴。
功效:治疗宝宝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可以选择掐少商穴。当咽喉肿痛伴随发烧时,用放血针点刺少商穴,放出3~5滴绿豆大小的血滴,退烧效果非常显著。掐少商
4肩背腰骶部常用穴位(1)肩井
位置:位于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操作:用拇指与食指、中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用大拇指按揉肩井称按揉肩井。
功效:拿肩井穴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主治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症状。孕妇在按、拿肩井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肩井穴活血效果很好,所以民间都有传言说不要拍孕妇的肩膀,容易造成流产,就是这个缘故。
(2)大椎
位置:位于后背的正中线,第七颈椎下凹陷处。
操作:用食指、中指与大拇指拿30~50次,称拿大椎。
功效:拿大椎能清热解表,主治头项强痛、热病、癫痫、咳嗽、气喘、上呼吸道感染。宝宝百日咳也会首选拿大椎穴,紧挨着大椎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穴位叫做定喘穴,平喘效果非常棒。宝宝高烧不退,吮痧大椎穴结合清天河水等退烧手法,效果很不错。擦大椎通鼻塞,治疗鼻炎效果也很好。
(3)肩胛骨
位置:位于胸廓的后面,是三角形扁骨,介于第2~7肋之间。
操作:用双手的大拇指或食中指从肩井开始,沿着肩胛骨内侧缝边缘做“八”字形从上往下分推,称分推肩胛骨。推时手法要柔和,速度要缓慢,用力要渗透,但不要使用蛮力。
功效:分推肩胛骨有宣通肺气、止咳化痰的作用。它主要用于镇咳和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尤其对于外感初咳,分推肩胛骨5~10分钟,一天两次,止咳效果非常明显。分推肩胛骨是治疗咳嗽的克星。
(4)七节骨
位置:位于腰骶正中,第四腰椎至尾骶骨处。第四腰椎非常容易找,就是宝宝腰部最低点。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次,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揉定喘穴
功效: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并可以治疗脱肛,临床最好与止腹泻四大手法合用,这样效果更好。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治便秘,临床最好配合通便四大手法。
(5)龟尾
位置:位于尾椎骨末端。
操作:以拇指或食、中指端揉~次,称揉龟尾。
功效: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痢疾等。龟尾穴是一个智能穴,按摩此穴位具有双向调整的作用,所以无论治疗腹泻还是与之相反的便秘,都会取此穴。
(6)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下,旁开1.5寸。取穴技巧即从肩胛骨靠近两臂处沿着肩胛骨上缘往脊椎方向推,推至肩胛骨末端凹陷处就是肺俞。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按揉50~次,称按揉肺俞。
功效:肺俞是很重要的一个穴位,是膀胱经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要穴。按揉肺俞能宣肺益气、止咳化痰。主治咳喘、痰鸣、胸闷、胸痛、感冒、发热等。按揉肺俞有补肺气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肺系虚证,也可与其他具有清宣肺气作用的穴位合用,以治疗肺系实证。其中分椎肩胛骨就涵盖了肺俞和风门两个穴位。而两个肺俞中间就是督脉上的身柱穴,灸之可助长益智,对长身高非常有帮助。
●常用手法:捏脊
位置:脊背。
操作:手法一: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小儿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前捻动,拇指随之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枕部为止。
手法二: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相对,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前捻动,食指随之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向项后枕部推移。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多为保健,食指在前、按揉肺俞穴身柱穴拇指在后多为治疗。建议每天做一次,一次做5~10遍。捏脊的过程中不可捏提一下然后松开,应保持一路紧凑上行。
功效:易患胃肠疾病的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演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以用捏脊疗法来治疗。中医有句古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就能够安然入睡了。易患肺系疾病的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的发育,还能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常用手法:华佗夹脊
位置:脊背督脉两侧。人体一共有17对华佗夹脊穴,从胸椎第一节到腰椎第五节,左右两侧各一对,离督脉0.5寸宽。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从颈部开始沿脊柱两侧往下推,也可以采用边推边揉的方法。推揉时能明显感到是夹着孩子的脊柱在推动。推这个穴位一般宝宝都愿意配合,可以多推一会,从上往下推。作为日常保健可以一天做数次,时间长短以宝宝的配合度为准。
功效:华佗夹脊穴以华佗来命名,足以证明此穴之神效。其下连接人体中枢神经反射点。神经功能发育不全、夜啼、多汗、多动、抽动症、高热惊厥,还有很多疑难杂症都会用到此穴。
●常用手法:擦脊背工字型
位置:脊背督脉竖线、两侧肺俞和肾俞横向连线。
操作:用按摩油做介质,用掌根或者大小鱼际在宝宝的脊背做快速来回往返摩擦,擦热脊柱,以热透为度。再横擦肩胛骨内侧的两个肺俞穴的连线,另外擦两个肾俞的连线,都是以热透为度。如果天冷,可以隔着衣服擦,这时不需要介质。一个位置擦下,每天擦背2~3次,治疗感冒效果好。
功效:疏通血脉、扶正阳气,治疗感冒、咳嗽、流鼻涕等多种症状
本文转自搜狐网,经编辑整理,作者为缘缘老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护士老婆的私人日记,老公偷偷公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